脫口而出的椒鹽味兒方言,解釋半天,外地人仍不明就里,你是否有這樣“糟心”的體驗?在如何讓外地人秒懂方言這條路上,在重慶生活9年的28歲湖南小伙唐寧淵有了新招:將方言詞匯打印成3D雕塑,在雕塑上畫人物、動物、圖案,以此釋義。嘿,還真有外地人一看就懂。不信?你往下看!新技能趕快Get起來!
方言雕塑微博熱傳
網(wǎng)友直呼“好親切”
近日,一組雕塑在新浪微博熱傳,清早八晨、打望、火巴耳朵、丁丁貓兒等一系列重慶本土方言,被形象地刻在了立體的雕塑上,從而使得方言的意思得到具象化表達。
這組熱傳的方言雕塑一共9個,每個約書本大小,每組雕塑都將方言詞匯“添油加醋”,來了個全新演繹。比如“索索灘”,作者將這三個字依次放大呈階梯狀,再在字體上方加了一副滑梯,讓人一看就明白是滑梯的含義。
雖然雕塑下方用拼音注明出方言的發(fā)音,也寫明了方言的釋義,但多數(shù)網(wǎng)友看后卻表示,看字面就知道意思了,根本不用拼音和釋義,“老重慶方言,看著好親切。”更有一些重慶網(wǎng)友直言好玩、個性。
方言巧變“象形字”
“剎一腳”因慣性傾斜
昨日中午,記者在九龍坡區(qū)黃桷坪見到了唐寧淵。今年28歲的他,畢業(yè)于四川美術(shù)學院雕塑系,因為喜歡重慶,畢業(yè)之后,唐寧淵選擇留在重慶創(chuàng)業(yè),并且還將家安在了黃桷坪。“這組方言雕塑一共有30多個,我從6月份開始設(shè)計,完工的有12個,剩余的仍在創(chuàng)作中。”唐寧淵介紹,每個雕塑的都要經(jīng)過三四次的修改。
記者看到,同樣“象形”的,還有“翻羊角磚兒”、“懸吊吊”、“子彈米米”等。其中,最為形象的要數(shù)“剎一腳”,字體右上方立著一塊寫有“停”的牌子,右下方,一只腳剛好觸到剎車,這個動作,使得“剎一腳”三個字因為慣性而不得不傾斜。“緊急停車”的意思被形象地體現(xiàn)了出來。
設(shè)計為詮釋本土文化
讓90后00后更能接受
今年22歲的趙麗是安徽人,來重慶不到一年,認識唐寧淵后,將他視為重慶話培訓導師。“與重慶人接觸,最大的問題就是不懂他們說方言。”趙麗說,重慶朋友說的“哦嗬”二字,她從來沒明白真正含義,直到看了方言雕塑才曉得是“失望、驚訝、完蛋”的意思。
“做方言雕塑前,我在網(wǎng)上搜集了不少重慶方言,還經(jīng)常與重慶朋友交談,總結(jié)篩選出了最常用的三十幾個。”唐寧淵說,接下來,他還要設(shè)計“方言神獸”系列,熊家婆、好吃狗、包谷豬等都會入選。
至于設(shè)計的初衷,唐寧淵稱,打算通過方言雕塑讓湖南的家鄉(xiāng)人了解重慶,“等他們熟悉了這些常用方言,我又會把重慶景點和美食推廣給他們。”
唐寧淵的好友陳銳也參與了設(shè)計,作為重慶人,陳銳對重慶方言有著更深刻的記憶。“小時候,一想到去捉丁丁貓兒(蜻蜓),就會高興得亂叫。”陳銳說,工作后,自己卻很少說方言了,即便偶爾說起,也會被一些90后同事喊“老土”,“我想通過這種個性的設(shè)計,讓90后00后認識,方言不是土貨,而是真正的干貨,是重慶本土文化的精華,更應(yīng)該被保留和沿用。”
鏈接
用塑料線做原料
采訪中,一臺小型機器正在工作,它將塑料的線“吞”進去,吐出來時卻變成了塑料泥,泥不斷堆積,從而形成立體的模型。“這就是方言雕塑的制作過程,只需在網(wǎng)上建好模型,按下程序,就可打印。”唐寧淵說。
“一般的雕塑是用泥土、石膏制作,我則全部用它。”唐寧淵說,通過程序設(shè)置,現(xiàn)在,這臺機器能打印出500多個卡通形象。
專家聲音
有較大商業(yè)價值
“隨著時代的進步,一些重慶本土的方言也在逐步消逝,通過3D雕塑的形式記錄和展現(xiàn),如同舊壇裝新酒,賦予了方言新的表現(xiàn)形式,對方言的傳承和推廣能起到積極意義。”對此,《失蹤的上清寺》作者、重慶文化名人羅渝表示,方言雕塑具象直觀,還能贏得外省年輕人喜愛,有利于重慶的本土文化走向外面。
此外,羅渝認為,“方言雕塑”因?qū)儆趧?chuàng)意點子,具有較大的商業(yè)價值,可以考慮定位于旅游紀念品,并向市場推廣。他建議,作者趕快申請外觀專利,對版權(quán)進行保護。